旅美鋼琴家林佳靜來了!雖然多次返台與NSO、TSO等樂團合作演出,可是距離上一次在台灣舉辦鋼琴獨奏會,竟然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了。這次林佳靜用「賦格與火鳥」,穿梭於古典與浪漫之間,邀您一起傾聽夜晚的寧靜與絢爛。 聊起為什麼隔了將近二十年,林佳靜在台灣才再度舉辦獨奏會。林佳靜輕鬆地說:「其實這些年經常與NSO、TSO在台灣演出,可是就是沒有獨奏會,剛好沒有人邀請吧?」這位樂壇炙手可熱的鋼琴演奏家,不僅演出行程忙碌,同時為Hansller與Steinway & Sons兩家唱片公司錄製專輯,曲目不侷限於古典,更大膽跨入古典與跨界,專輯「Get Happy」融入了爵士搖擺風格。 「Get Happy」的嘗試,讓林佳靜在美國的演奏會打開更寬廣的路。林佳靜表示,許多古典音樂會的嚴肅曲目,一般人很難一直保持專注,可是「Get Happy」有許多曲子其實是爵士標準曲改編,來聽音樂會的人,並不認為自己只是來參加古典鋼琴獨奏會,還覺得是來聽百老匯音樂演奏,可是實際上來聽過之後,就知道內容其實非常古典。林佳靜說:「這些曲子看起來是百老匯曲目,但都是知名鋼琴家,像是Earl Wild等人改編,內容其實還是非常古典的。」藉由嚴肅曲目與「看似輕鬆」的百老匯曲目混搭,林佳靜打開了獨樹一格的音樂會曲目安排。 不過台北場的演出則是「賦格與火鳥」,上半場搬出蕭士塔高維奇的「前奏曲與賦格」,穿插巴哈的「前奏曲與賦格」,所以上半場的主題就是「賦格」,下半場則從德布西的「月光」開始,連接蕭邦、李斯特、盧里耶與史特拉汶斯基,這五首曲子連接起來,主題則是「夜晚」。 上半場的賦格,我們比較容易理解,因為曲目就是「前奏曲與賦格」,可是把蕭士塔高維奇與巴哈混搭在一起,音樂的「時代距離」顯得相隔甚遠。林佳靜說,蕭士塔高維奇的「前奏曲與賦格」,本來就是為了向巴哈致敬,由此為靈感而寫作的曲目,所以把這兩位作曲家間隔演出,聽眾更容易尋覓兩者之間的關係。此外,如果上半場全部是蕭士塔高維奇,可能分量太重了,但如果全都是巴哈,恐怕又顯得有些無趣,這樣對比式的安排,聽起來會更有意思。 與上半場比較起來,下半場的曲目安排顯得浪漫許多。從德布西的「月光」開始,我們很清楚地感受到夜晚的氣氛,接下來蕭邦的「夜曲」,延續了夜晚的美,而第三首李斯特的「愛之夢」,則讓夜晚的夢多了浪漫的愛情,一連三首曲子,訴說著有情的夜晚。 接下來盧里耶(Authur Vincent Lourie)的「鳳凰園夜曲」(A Phoenix Nocturne)與史特拉汶斯基的「火鳥組曲」,則是林佳靜刻意安排出夜晚的高潮。林佳靜說「火鳥組曲」本身就有故事,而火鳥也是鳳凰(Phoenix)的意思,所以在「火鳥組曲」之前擺上盧里耶的「鳳凰園夜曲」,剛好讓兩個故事串在一起。 史特拉汶斯基的「火鳥組曲」,無疑地是林佳靜本次獨奏會當中規模最龐大、技巧最考驗的曲子,我事前聽了唱片版本,在Finale的強奏樂段,有時候林佳靜會稍微慢一點點,然後把鋼琴複雜的和弦一口氣衝出來,與管弦樂版本比較起來,似乎多了一點謹慎?林佳靜說:「因為錄音的時候會比較謹慎,一定要準確,所以下手會小心一些。可是在現場演奏會,我會比較衝,因為現場更重要的是音樂的氣氛,這部分可能要到現場聽眾才會真正感受到火鳥飛舞的氣勢。」是啊,錄音可以讓聆聽者反覆咀嚼,有時候像外科手術一般分析演奏家有沒有犯錯,可能失去了表現音樂的真正精神。 一部鋼琴展現交響樂團氣勢的「火鳥組曲」,不僅技巧困難,還要以一擋百,把氣勢做出來,林佳靜表示她在音樂會上會比較有「冒險精神」。究竟我們在唱片上感受多少林佳靜的「謹慎」,又我們在音樂會上能聽到鋼琴家如何地「冒險」?請在5月10日造訪國家音樂廳,用耳朵捕捉鋼琴家的冒險精神,之後更能感受唱片當中記錄的每一個音符,藏著多少演奏家的執著與巧思。 演出資訊 賦格與火鳥 - 林佳靜鋼琴獨奏會 時間:2014.5.10 19:30 地點:台北國家音樂廳 票價:2400/2000/1600/1200/800 主辦單位:金革唱片
![]()
|
![]()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丞遠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©2007 HanMedia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