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雖然玻璃CD非常昂貴,但國內已經有17位幸運兒擁有玻璃CD了!」韻順老闆王輝峰在台中大銀幕的「玻璃CD音樂講座」上如是說。 究竟玻璃CD有什麼魅力,親身試聽最直接,在台中大銀幕音響、巴洛克音響與韻順唱片通力合作下,在台中大銀幕位於紐約設計中心的專屬聆聽室舉辦「玻璃CD音樂講座」,9月20日的活動大約20席的小型音樂聆聽會,幾乎座無虛席,大銀幕李安亮先生在事前宣傳上,不遺餘力,是座談會成功的關鍵。韻順王先生在座談會上深入介紹了玻璃CD之所以昂貴的道理,並分享他多年來的發燒之路,王先生不僅器材發燒,音樂更是「重度」發燒。
銷售狀況比預期的還好
製作玻璃CD 費時費工 韻順王先生是資深的唱片業者,他說玻璃CD的技術並不新穎,事實上,二十多年前Philips便已經擁有玻璃CD的技術,而且還有產品,但玻璃CD並不是用來聽的,而是拿來校正雷射頭的工具。後來日本三洋公司開發出可以記錄數位音樂的玻璃CD,雖然音樂效果驚人,但因為需要全手工製作,無法商業量產,所以沒有問世。日本Fine N&F的主事者福井未憲在接觸到三洋的技術之後,認為是CD載體的一大突破,於是投入後續研究,終於推出了全世界首張音樂用的玻璃CD。 韻順王先生在講座中說,CD問世二十多年,已經衍生出無數規格,如XRCD、HDCD等等,但這些格式都僅限於數位層面,沒有人針對音樂載體本身進行改良,換句話說,沒有人想過把CD的材料「升級」。玻璃CD的問世,則是CD發展史上第一遭。
但為何玻璃CD要賣這麼貴?王先生拿出Fine N&F第一次推出的玻璃CD,內容是Fine N&F的精選。他說Fine N&F當時要推出玻璃CD的產品,他們知道成本很高,所以音樂內容就拿自家既有的錄音,如此可以省下版權費,所以這張Fine N&F精選集的玻璃CD版定價為日幣98000元。王先生解釋,玻璃CD得來不易,首先要從德國進口高品質的強化玻璃,然後在日本進行打磨,玻璃膠合需等待1.5小時,再進行後續加工。這些工作都需要全手工製作,生產量很少,一天大約可以製作12~15張,但不良率超過50%以上,等於每天能製作出來的玻璃CD數量在個位數以下。物以稀為貴,自然是經濟學上不變的道理。 音質提升的秘密
雖然玻璃CD理論上好處多多,但實際聆聽比對才是「音樂講座」的重頭戲。現場準備了DG「大花版」CD、玻璃CD與同一母帶刻製的CD對照版。由於1962年版卡拉揚「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」全篇長達66分19秒,無法全部聆聽,王先生從第二樂章與第四樂章選取精彩片段,依序在DG版、CD對照版與玻璃CD版輪流播放。 王先生說,如果不比較,DG版已經夠好了,但比較之後很明顯地玻璃CD在空間感大幅提昇,音樂廳的空間感更為開闊,樂團的音像也更為真實,這就是玻璃CD材質對音質產生了根本的影響。現場參與音樂講座的朋友,也明顯感受到玻璃CD與眾不同之處。Admonitor Preference Plus搭配Sub Monitor表現不俗,現場操作音響系統的王先生,自己也是大發燒友,玩5路電子分音號角系統,相較之下,AD Monitor就成了小系統了,但王先生也嘖嘖稱奇,他說這喇叭還真厲害,尺寸不大,卻能發出極為真實的音像比例和空間感,清晰呈現玻璃CD與普通CD的差異,顯見其音樂鑑別度能力很強。 會後許多與會者意猶未盡,紛紛向王先生詢問玻璃CD的相關細節,許多人更表示高度收藏的興趣,但實在覺得價格昂貴。王先生說,玻璃CD確實昂貴,他在圓山音響展期間,有一位客人反覆來展場聽了4、5次,最後忍不住買下來,那位客人說:「就算我擁有千萬音響,收藏少了這一片『玻璃CD』,還是有所缺憾。」是的,玻璃CD確實昂貴,但貴得有道理,貴得有價值,愛樂者未必需要拼死以求,卻要懂得箇中奧妙,原來載體材質將是CD音質提升的新趨勢!
![]()
|
![]()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丞遠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©2007 HanMedia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|